标准详情
“小麦基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的标准号是:GB/T 33117-2016
GB/T 33117-2016《小麦基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6-10-13发布,并于2017-05-01实施。
该标准的起草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青岛检验检疫技术发展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起草人是吴兴海、王英超、余冬冬、封立平、厉艳、纪瑛、甘琴华、吴翠萍、邵秀玲、王振华。
“小麦基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介绍
小麦基腐病菌,学名为麦长蠕孢菌(学名:Fusarium graminearum),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病原真菌,能引发小麦等谷物作物的赤霉病和基腐病。为了有效控制这种病原真菌的传播和危害,检疫鉴定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在对小麦基腐病菌进行检疫鉴定时,通常会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使用。
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是初步鉴定小麦基腐病菌的基础方法。研究人员会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疑似感染样本,通过对菌落特征、孢子形态和产孢结构的显微观察来进行初步判断。由于不同病原菌之间在形态上的相似性,这种方法有时难以准确区分近似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基于PCR(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方法逐渐成为了小麦基腐病菌检疫鉴定的标准操作。这些方法通过特异性引物来扩增病菌的DNA片段,进而实现快速且精确的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也被用于监测和定量病菌的存在,其灵敏度高、结果可靠,为小麦基腐病菌的早期诊断和监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除了分子标记外,血清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也是小麦基腐病菌检疫鉴定中常用的技术。例如,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可以用于检测特定病原菌的抗体-抗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病菌的识别。这类方法通常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适合于大量样本的快速筛查。
通过结合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和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小麦基腐病菌的检疫和鉴定工作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病原监测,对保护粮食安全和维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