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详情
DB62/T 2033-2011《蓝孔雀人工孵化技术规程》基本信息
标准号:DB62/T 2033-2011
中文名称:《蓝孔雀人工孵化技术规程》
发布日期:2011-01-20
实施日期:2011-03-01
发布部门: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62/T 2033-2011《蓝孔雀人工孵化技术规程》介绍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1年1月20日发布了《蓝孔雀人工孵化技术规程》(DB62/T 2033-2011),并于2011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标准主要内容
《蓝孔雀人工孵化技术规程》(DB62/T 2033-2011)主要规定了蓝孔雀人工孵化的各个环节,包括孵化前的准备、孵化过程中的管理、孵化后的管理等。以下是标准的主要内容:
1、孵化前的准备
标准规定了孵化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种蛋的选择、孵化设备的准备、孵化环境的控制等。种蛋应选择新鲜、无破损、无污染的,孵化设备应保证恒温、恒湿、通风良好。孵化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也应符合标准要求。
2、孵化过程中的管理
在孵化过程中,标准对温度、湿度、通风、翻蛋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孵化温度应控制在37.5℃-38.0℃之间,湿度应保持在50%-60%。孵化过程中应定期翻蛋,以保证胚胎发育的均匀性。还应定期检查孵化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孵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3、孵化后的管理
孵化后的管理是确保雏孔雀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标准规定了雏孔雀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环境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雏孔雀的饲养应提供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加强疾病预防,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还应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
4、其他要求
除了以上主要内容,标准还对人工孵化过程中的其他方面提出了要求,如孵化设备的维护、孵化人员的培训等。这些要求有助于提高孵化率,确保蓝孔雀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标准的实施意义
《蓝孔雀人工孵化技术规程》(DB62/T 2033-2011)的实施,对于规范蓝孔雀的人工孵化技术、提高孵化率、推动蓝孔雀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该标准,可以确保蓝孔雀的孵化过程更加科学、规范,提高养殖效益,满足市场需求。该标准的实施还有助于提高养殖者的专业技能,促进蓝孔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