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检测标准 > 正文

SN/T3661-2013《口岸食源性疾病轮状病毒(A组)荧光PCR检测》

SN/T3661-2013更新时间: 2025-04-07

标准详情

SN/T3661-2013《口岸食源性疾病轮状病毒(A组)荧光PCR检测》基本信息

标准号:SN/T3661-2013

中文名称:《口岸食源性疾病轮状病毒(A组)荧光PCR检测》

发布日期:2013-08-30    

实施日期:2014-03-0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归口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起草人:史玲莉 等    

SN/T3661-2013《口岸食源性疾病轮状病毒(A组)荧光PCR检测》介绍

SN/T3661-2013《口岸食源性疾病轮状病毒(A组)荧光PCR检测》是一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标准,该标准自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标准背景与意义

轮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尤其在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引发严重疾病。轮状病毒(A组)是该病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可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对轮状病毒的有效检测对于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规定内容

1、检测范围

SN/T3661-2013规定了轮状病毒(A组)的荧光PCR检测方法,适用于口岸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诊断。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和定量轮状病毒,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荧光PCR技术

标准详细描述了荧光PCR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包括样本的采集、保存、提取、扩增以及数据分析。荧光PCR技术通过特定的引物和探针,能够在PCR反应中实时监测目标DNA的扩增,从而实现对轮状病毒的快速、灵敏检测。

3、操作规程

标准对操作规程进行了严格规定,包括实验室环境、设备、试剂和耗材的要求,以及人员培训和资质要求。这些规程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标准规定了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内标控制。这些措施有助于监测和评估检测过程中的潜在误差,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5、结果报告

标准要求检测结果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报告,包括样本信息、检测方法、结果解释以及必要的备注。这有助于结果的清晰传达和后续的疾病防控工作。

三、标准的影响与应用

1、提升检测能力

SN/T3661-2013的实施,提高了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对轮状病毒的检测能力,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2、促进食品安全

通过准确的检测,可以减少因食源性疾病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保障公众健康。

3、国际合作与交流

该标准的实施有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SN/T3661-2013《口岸食源性疾病轮状病毒(A组)荧光PCR检测》是一项重要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不仅规范了检测方法,还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阅读剩余 50%
检测报告查询
企来检LOGO

关注公众号快速查报告

企来检公众号 ico图标 微信公众号: 企来检
企来检LOGO

提交检测委托,一键获取报价

联系方式
样品名称
企业名称
立即提交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隐私协议》
企来检LOGO

信息已保存,请完成手机号验证

等待验证
获取验证码
立即校验
  完成信息验证后,立刻为您分配检测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