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详情
SN/T 1961.11-2013《出口食品过敏原成分检测 第11部分: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麸质成分》基本信息
标准号:SN/T 1961.11-2013
中文名称:《出口食品过敏原成分检测 第11部分: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麸质成分》
发布日期:2013-03-01
实施日期:2013-09-16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SN/T 1961.11-2013《出口食品过敏原成分检测 第11部分: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麸质成分》介绍
《出口食品过敏原成分检测 第11部分: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麸质成分》(以下简称“本标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2013年3月1日发布,并于同年9月16日正式实施的一项国家标准。
一、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出口食品中麸质成分的检测,特别是对于含有小麦、大麦或黑麦等原料的食品。麸质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对于患有麸质过敏或乳糜泻的人来说,摄入含有麸质的食品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二、检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一种基于实时荧光PCR技术的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食品中微量的麸质成分。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样本制备:将食品样本进行粉碎、提取等处理,制备成适合PCR检测的样本。
2、DNA提取:从样本中提取DNA,并进行纯化处理。
3、实时荧光PCR: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PCR扩增麸质特异性DNA片段,并实时监测荧光信号。
4、数据分析:根据荧光信号的变化,计算麸质成分的含量。
三、标准要求
1、准确性:检测方法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避免其他非麸质成分的干扰。
2、灵敏度:检测方法应能够检测到食品中微量的麸质成分,满足食品安全标准。
3、重复性:检测方法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确保不同批次的样本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
4、稳定性:检测方法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检测需求。
四、标准意义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出口食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准确、快速地检测食品中的麸质成分,可以有效预防过敏事故的发生,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本标准也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