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检测标准 > 正文

DB22/T 1978-2013《野鲤种质鉴定 微卫星法》

DB22/T 1978-2013更新时间: 2025-04-04

标准详情

DB22/T 1978-2013《野鲤种质鉴定 微卫星法》基本信息

标准号:DB22/T 1978-2013

中文名称:《野鲤种质鉴定 微卫星法》

发布日期:2013-12-18    

实施日期:2013-12-31

发布部门: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22/T 1978-2013《野鲤种质鉴定 微卫星法》介绍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DB22/T 1978-2013《野鲤种质鉴定 微卫星法》标准。

一、标准制定背景

野鲤(Cyprinus carpio)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野鲤的种质资源正面临严重威胁。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野鲤种质鉴定方法。

二、标准主要内容

DB22/T 1978-2013《野鲤种质鉴定 微卫星法》标准主要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野鲤种质的鉴定,包括野生和人工养殖的野鲤。

2、术语和定义:对野鲤种质鉴定中的相关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如“微卫星”、“基因型”等。

3、原理:本标准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通过分析野鲤基因组中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来鉴定其种质。

4、仪器设备:列出了进行野鲤种质鉴定所需的仪器设备,如PCR扩增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5、试剂:规定了进行野鲤种质鉴定所需的试剂,包括DNA提取试剂、PCR试剂等。

6、样品采集与处理:详细描述了野鲤样品的采集方法、保存条件以及DNA提取过程。

7、操作步骤:明确了野鲤种质鉴定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PCR扩增、凝胶电泳、微卫星分析等。

8、结果判定:对野鲤种质鉴定结果的判定标准进行了规定,包括基因型判定、亲缘关系分析等。

9、质量控制:提出了野鲤种质鉴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标准实施意义

DB22/T 1978-2013《野鲤种质鉴定 微卫星法》标准的实施,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野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鉴定准确性:采用微卫星法进行野鲤种质鉴定,提高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规范鉴定方法:本标准的制定,为野鲤种质鉴定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操作流程。

3、保护种质资源:通过科学鉴定,有助于发现和保护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野鲤种质资源。

4、促进产业发展:合理利用野鲤种质资源,可以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阅读剩余 50%
检测报告查询
企来检LOGO

关注公众号快速查报告

企来检公众号 ico图标 微信公众号: 企来检
企来检LOGO

提交检测委托,一键获取报价

联系方式
样品名称
企业名称
立即提交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隐私协议》
企来检LOGO

信息已保存,请完成手机号验证

等待验证
获取验证码
立即校验
  完成信息验证后,立刻为您分配检测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