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检测标准 > 正文

SN/T 1145-2014《苜蓿黄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 1145-2014更新时间: 2024-12-16

标准详情

SN/T 1145-2014《苜蓿黄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基本信息

标准号:SN/T 1145-2014

中文名称:《苜蓿黄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发布日期:2014-04-09

实施日期:2014-11-0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SN/T 1145-2014《苜蓿黄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4年4月9日发布了SN/T 1145-2014《苜蓿黄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标准,并于同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一、标准概述

SN/T 1145-2014标准规定了苜蓿黄萎病菌的检疫鉴定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保存等环节。

二、样品采集

标准对样品的采集提出了具体要求。样品应从苜蓿植株的病部或疑似病部采集,包括叶片、茎、根部等部位。样品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保证病原菌的活性。样品的采集、包装、运输等环节都应符合相关卫生和安全标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

三、病原菌分离

病原菌的分离是鉴定工作的关键环节。标准规定了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组织汁液法、土壤浸出法和水浸法等。

四、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的鉴定包括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两个方面。形态学鉴定主要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菌丝结构、孢子形态等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则通过PCR、基因测序等技术,对病原菌的DNA序列进行分析,以确定其种属和分类地位。

五、病原菌保存

病原菌的保存对于后续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标准规定了几种常用的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体石蜡保存等。保存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保存剂和保存条件,以保证病原菌的活性和稳定性。

六、标准的应用

SN/T 1145-2014标准的实施,对于苜蓿黄萎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标准的制定规范了检疫鉴定工作,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标准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苜蓿黄萎病的传播,减少病害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阅读剩余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