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项目标准 > 正文

剪力墙结构体系分类解读

来源:企来检时间:2024-10-14

剪力墙结构体系可以分为单片剪力墙结构、双片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

一、单片剪力墙结构

单片剪力墙结构是指由单独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构成的承重和抗侧力体系,这种墙体既能承担竖向荷载(如重力),又能有效抵抗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单片剪力墙结构广泛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房屋建筑中,特别是在对结构抗侧移能力要求较高的地区。适用于住宅、公寓、办公楼等需要较高抗震性能和稳定性的建筑物。

单片剪力墙在墙身平面内的抗侧移刚度很大,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能够承受较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剪力墙与楼板等水平构件共同工作,形成一个整体受力体系,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由于剪力墙的布置和厚度限制,单片剪力墙结构在空间利用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单片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如下:

1、墙体布置:剪力墙应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以充分发挥其抗扭作用。在楼电梯间及恒载较大的部位也应设置剪力墙,以保证楼盖与剪力墙的剪力传递。

2、墙体厚度:一般剪力墙的厚度较薄,但应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厚度。

3、墙肢长度:单片剪力墙的长度不宜过大,以避免形成低宽剪力墙而降低其抗震性能。当墙肢较长时,应采取措施(如开洞)以减小其长度,并提高其延性。

4、连接方式:单片剪力墙之间以及剪力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应合理设计,以确保整体受力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双片剪力墙结构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抗侧刚度,可能会采用多片剪力墙(包括双片)相互连接或协同工作的方式。双片或多片剪力墙结构在高层和超高层房屋建筑中尤为常见。特别是在对结构抗侧移能力要求较高的地区,采用多片剪力墙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多片剪力墙(包括双片)相互连接,可以形成更加稳定的受力体系,显著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有效抵抗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多片剪力墙可以分散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降低单片剪力墙的受力负担,提高结构的整体安全性。通过合理布置多片剪力墙,可以在满足结构需求的同时,兼顾建筑平面的布置和使用功能。

双片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如下:

1、墙体布置:剪力墙应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并考虑与楼板的连接方式和传力路径。

2、连接方式:多片剪力墙之间的连接方式应合理设计。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设置连梁、暗柱等。

3、厚度与长度:在多片剪力墙结构中,应特别注意各片剪力墙之间的厚度和长度协调,以避免形成刚度突变。

4、结构分析:在设计过程中,应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包括计算单片剪力墙的受力情况、多片剪力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核心筒剪力墙结构

核心筒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以钢框架体系为基础,在靠近中心的部位布置现浇的混凝土墙体封闭围成的核心筒,同时结合剪力墙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抗侧刚度。该体系主要由钢框架、核心筒和剪力墙三部分组成。钢框架提供结构的灵活性和承载能力,核心筒作为主要的抗侧力结构,而剪力墙则进一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侧刚度。

核心筒和剪力墙的结合显著提高了结构的抗侧刚度,使得建筑物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更加稳定。核心筒结构可以将建筑物中的孔隙空间减少,从而增加楼层使用的有效面积。钢框架的引入使得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更加灵活,可以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构配件可工厂生产、现场装配速度快,缩短了施工周期。核心筒和剪力墙均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能够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

核心筒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如下:

1、核心筒布置:核心筒应贯通建筑全高布置,其长短边方向应与建筑长短边方向一致。核心筒外墙宜厚不宜薄,内墙要尽量少些,一般核心筒外墙截面面积宜占核心筒抗震墙总面积的70%左右。

2、剪力墙布置:剪力墙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进行合理布置,剪力墙的厚度和长度应满足承载能力和抗侧移要求。

3、连接方式:核心筒与钢框架、剪力墙之间的连接方式应合理设计,以确保整体受力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各项施工要求得到满足。

四、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是指由框架和剪力墙两种结构共同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体系。在体系中,框架和剪力墙相互协作,共同承担建筑物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该体系主要由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部分组成。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的方式相连接,形成承受竖向荷载的承重体系;剪力墙则是由钢筋混凝土墙板构成,主要承担水平荷载,并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位移。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主要承受垂直荷载,而剪力墙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通过合理的布置和连接,形成协同工作的受力体系,使得整个结构在承受各种荷载时更加稳定和安全。由于剪力墙的加入,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在风荷载或地震荷载作用下,剪力墙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位移,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该结构体系能够同时承受较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满足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对结构承载能力的需求。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如下:

1、剪力墙的布置:剪力墙的布置应遵循“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还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布局需求。

2、框架与剪力墙的连接:框架与剪力墙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以确保两者能够协同工作。连接节点应设计合理,能够承受较大的剪力和弯矩。

3、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构造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五、筒中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是由内外两个筒体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内筒通常为剪力墙薄壁筒,而外筒则是由密柱(柱距通常不大于3米)组成的框筒。这种结构体系充分利用了结构的空间特性,形成了三维筒形受力的结构。内筒主要由剪力墙构成,形成薄壁筒体,承担大部分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外筒由密集的柱子和截面较高的梁组成的框筒,形成类似多孔竖向箱形梁的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整体作用,能有效抵抗水平力。

筒中筒结构能够充分利用结构的空间特性,形成三维受力的筒型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度。内外筒体共同工作,使得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得到有效控制,特别适合在超高层结构中采用。由于结构刚度和强度的提高,筒中筒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虽然结构复杂,但内外筒体的布置可以根据建筑功能和空间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筒中筒结构的设计要点如下:

1、筒体布置:内筒和外筒的布置应合理,确保结构在水平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内筒应尽可能靠近结构的中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抗侧刚度的作用。

2、柱距与梁截面:外筒的柱距应适中(通常不大于3米),梁截面应足够高,以确保框筒的整体刚度和强度。

3、节点设计:筒中筒结构的节点设计至关重要,应确保节点连接牢固可靠,能够承受较大的剪力和弯矩。

4、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特别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钢筋的绑扎和焊接质量等关键环节。

阅读剩余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