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检测标准 > 正文

HJ 710.8-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HJ 710.8-2014更新时间: 2025-05-07

标准详情

HJ 710.8-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基本信息

标准号:HJ 710.8-2014

中文名称:《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发布日期:2014-10-31    

实施日期:2015-01-0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起草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HJ 710.8-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10月31日发布了《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 710.8-2014),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一、标准概述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 710.8-2014)标准涵盖了观测目的、原则、方法和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为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观测目的与原则

1、观测目的

标准明确指出,观测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和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特定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观测原则

科学性: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应基于科学原理。

系统性:观测应全面覆盖所有相关生物类群。

可比性:观测结果应能够在不同时间、地点之间进行比较。

代表性:观测样本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状况。

三、观测方法

1、采样技术

标准详细描述了采样技术,包括采样点的选择、采样工具的使用以及采样方法。

2、数据记录

在采样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样本的种类、数量、尺寸等信息,以及采样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

3、数据处理

标准提供了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取有用的信息,以便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估和趋势分析。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1、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的过程,以便于进一步分析。

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和生态分析,旨在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和生态健康状况。

3、数据解释

数据解释是根据分析结果对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解释和评估,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 710.8-2014)的发布和实施,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和规范。通过遵循这一标准,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

阅读剩余 50%
检测报告查询
企来检LOGO

关注公众号快速查报告

企来检公众号 ico图标 微信公众号: 企来检
企来检LOGO

提交检测委托,一键获取报价

联系方式
样品名称
企业名称
立即提交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隐私协议》
企来检LOGO

信息已保存,请完成手机号验证

等待验证
获取验证码
立即校验
  完成信息验证后,立刻为您分配检测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