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详情
“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生产技术规范”的标准号是:T/CATCM 029-2024
T/CATCM 029-2024《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生产技术规范》由中国中药协会于2024-03-18发布,并于2024-03-18实施。
该标准的起草单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及中药资源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信阳农林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有限公司等;起草人是陆兔林、吴啟南、雷振宏、王智民、金传山、胡芳弟、钟凌云、路金才、高波、张伟、曹鹏、赵建斌、李林、李保明、江云、季德、杜伟锋、吴卫刚、蔡宝昌、吴皓、郭志俊、郁红礼、朱永宏、苏联麟、严国俊、朱志国、周水平、吴德玲、高文远、李伟东、王京龙、黄思勇、赵重博等。
“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生产技术规范”介绍
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生产技术规范是针对新鲜采收的中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处理的一系列标准化流程。这些规范确保了中药材在最适宜的时间得到恰当的处理,以保持其药效和品质。通过这一过程,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被更好地保存下来,减少了因干燥、储存不当等后续过程可能导致的质量下降。
该生产技术规范通常包括对药材的清洗、筛选、切割和初步干燥等一系列步骤。在清洗阶段,需要去除药材表面的杂质和不洁物。筛选则是挑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药材,淘汰病虫害或不合格的部分。切割过程要快速而精准,以避免药材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氧化或水解反应。初步干燥则需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旨在降低药材的水分含量,防止微生物生长和腐败,同时保留药材的活性成分。
实施这些规范可以显著提升中药材的整体品质,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规范化加工也有助于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且有利于中药材的国际化推广。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产地加工不仅能够保障药材安全性,还能提升消费者对传统中药的信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