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项目标准 > 正文

食品致敏物质检测执行标准包括哪些

来源:企来检时间:2024-10-04

食品致敏物质检测有哪些标准?第三方检测执行标准有哪些内容?

食品致敏物质检测执行标准

1、GB/T 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

2、SN/T 5276-2020《出口食品中多种过敏原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3、SN/T 4286-2015《出口预包装食品麸质致敏原成分风险控制及检验指南》

4、T/SDAQI 010-2021《牛奶中致敏原(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快速检测 电化学传感器法》

5、SN/T 4417-2016《常见食品过敏原可视芯片检测方法》

一、食品致敏物质检测执行标准主要内容

1、GB/T 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

该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于2009年5月18日发布,自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通过明确预包装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致敏原成分,指导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正确标注产品信息,减少因食品过敏而引发的健康问题。该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确保食品标签中致敏原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标准中明确了致敏原的定义,即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食品致敏原通常来自天然蛋白质,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包括呼吸系统、肠胃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不同形式的临床症状。标准规定了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注要求,要求企业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注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致敏原成分,以便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品。

2、T/SDAQI 010-2021《牛奶中致敏原(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快速检测 电化学传感器法》

该标准适用于牛奶(包括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中致敏原(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快速检测。检测原理基于牛奶中致敏原(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与其抗体的特异性识别,结合光电化学(PEC)生物传感器技术。通过检测光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光电流变化与目标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实现牛奶中致敏原的定量检测。电化学传感器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的检测,满足食品安全检测的需求。包括样品制备、抗体包被、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检测等步骤。具体操作过程需严格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牛奶中致敏原的快速检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方法,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特别是过敏体质人群的健康权益。

3、SN/T 4417-2016《常见食品过敏原可视芯片检测方法》

该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大豆、花生、小麦、腰果、牛、鱼、鸡、虾等8种常见食品过敏原成分的可视芯片检测方法,适用于检测糕点、巧克力等食品中这些过敏原成分的定性检测,其他食品可参照使用。该方法基于可视芯片技术,通过特定的生物识别元件(如抗体、核酸等)与待测食品中的过敏原成分进行特异性结合,形成可视化的检测信号,从而实现对过敏原成分的快速检测。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LOD)为0.01%(质量分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必要的规范性引用文件,确保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术语和定义:对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明确,有助于理解和应用该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检测步骤,包括样品制备、芯片处理、检测信号生成和结果判定等,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二、食品致敏物质检测执行标准的重要性

食品致敏物质检测的执行标准确保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标准为检测方法、程序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识别和管理食品中的潜在过敏原,减少食物过敏反应的风险。保障了食品标签上过敏原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消费者能够做出明智的食品选择,避免过敏原暴露。遵循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促进全球食品贸易,确保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都能获得同等水平的保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食品致敏物质检测标准,保护公众健康、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剩余 50%